阿盛

阿盛(1950年-),本名楊敏盛,台灣新營人,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國時報系記者、編輯、主編、主任等職。 從高中起,阿盛就開始在報刊上發表小說和散文,是典型的台灣農家子弟,對於農村生活瞭解深刻,因此,在散文中,他總會找到最適切的細節來「再現」農村社會的生活,他對於台灣農村的了解,是靠扎扎實實的生活經驗累積起來,他真正了解台灣農村人物,也對這些人的心情和語言都體認深刻,這樣根植於鄉土的寫作風格,讓他為台灣的「鄉土文學」增添了一筆奇特異彩。
由於青少年時期就到台北讀書和工作,阿盛除了對農村懷有深厚的感情,對於都市人的生活,尤其是從農村來到都市人的生活,更是感觸深沉。同時,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面臨台灣的經濟起飛時期,他親眼目睹了許多社會變遷中的現象,也體察到其中的尊嚴、滑稽和荒謬。人生經歷使阿盛不但擅長經營鄉土題材,也擅長被異化的城市居民的人性剖析。
他以幽默自然的文筆,諧趣與機智橫生的風格勾勒出筆下的事件和人物,他慣常以一種來自鄉野說唱的趣味來寫作,像一位現代說書人,以親切的人物、熟悉的鄉音為大家講述一段段生動的人生情節,他筆下的場景,除了形貌、氣味之外,還帶有豐富的韻味,在寫到關鍵的地方,常常自然而適切的加上幾句隱性的批註,在冷筆中有熱情,在簡單的描摹中有繁複的趣味,令人在會心微笑之餘,感受到更多人性深處的荒唐與無奈,在眾多台灣散文作家中獨樹一幟。
阿盛一向認為:文學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志業,他的人生理念是「唯誠唯善大是好,有生有活遍地花」。創作觀則是:「創作不應是架空的吧!正如同畫出來的禾穗無法收割,離開土地,文字只是虛幻的遊戲,寫作者的責任,就在於拆掉空心矯作的任何藉口,用心靈提示與自己一般俗氣的人們憶起或追尋美好的事物情理。」
得獎:
南瀛文學傑出獎﹝2000﹞
五四文藝獎﹝2003﹞
吳魯芹散文獎﹝2005﹞
東吳大學中文系五十周年第一屆傑出系友﹝2006﹞
南光中學六十周年第一屆傑出校友﹝2007﹞
吳三連獎文學獎﹝2010﹞
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2011﹞
中山文藝獎(2012)
著作:
01.《唱起唐山謠》 1981年9月.蓬萊出版社
02.《兩面鼓》 1984年5月.時報出版公司
03.《行過急水溪》 1984年11月.時報出版公司;1997年3月.轉九歌出版社
04.《綠袖紅塵》 1985年9月.前衛出版社;2002年3月.轉未來書城
05.《散文阿盛》〈自選集〉 1986年9月.希代書版公司
06.《如歌的行板》 1986年10月.林白出版社
07.《春秋麻黃》 1986年11月.林白出版社;2002年9月.更名《十殿閻君》轉華成出版
08.《阿盛別裁》〈自選集〉 1987年7月.希代書版公司
09.《吃飯族》 1988年4月.希代書版公司
10.《滿天星》 1988年10月.希代書版公司;1999年4月.轉幼獅出版社
11.《春風不識字》 1989年3月.號角出版社
12.《阿盛講義》〈自選集〉 1989年7月.時報出版公司
13.《秀才樓五更鼓》〈長篇小說〉 1991年4月.時報出版公司;1999年7月.轉九歌出版
14.《心情兩紀年》 1991年10月.聯合文學出版社〈新版,2003年3月〉
15.《人間大戲臺》 1993年4月.號角出版社
16.《船過水有痕》 1993年6月.號角出版社
17.《臺灣國風》〈現代道情〉 1996年5月.文鶴出版社
18.《五花十色相》 1996年7月.九歌出版社
19.《風流龍溪水》 1997年8月.中國百花文藝出版社
20.《七情林鳳營》〈長篇小說〉 1998年6月.九歌出版社
21.《銀鯧少年兄》 1999年4月.幼獅出版社
22.《作家列傳》 1999年12月.爾雅出版社
23.《火車與稻田》 2000年12月.臺南縣文化局
24.《千杯千日酒》 2003年5月.未來書城
25.《民權路回頭》 2004年7月.爾雅出版社
26.《阿盛精選集》 2004年11月.九歌出版社
27.《夜燕相思燈》 2007年10月.遠流出版社
28.《萍聚瓦窯溝》2012年5月.九歌出版社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