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回首頁 │ 加入最愛 ON / OFF
  1. 認識北聯文教
    • 執行長的話
    • 經營理念
  2. 師資介紹
    • 國文
    • 數學
    • 英文
    • 自然
    • 社會
    • 班導師
    • 安親課輔
    • 行政團隊
  3. 最新消息
  4. 榮譽榜
  5. 活動花絮
    • 資優競試
    • 超級小子數理菁英競賽 第一回
    • 生命教育系列活動
    • 北聯盃三對三鬥牛賽
    • 歷屆 資優競試
    • 歷屆 部落_森 單字大賽
    • 專業師資訓練
    • 小天使愛心義賣活動
    • 夏(冬)令營
    • 英語成果發表會
    • 活力北聯
    • 媒體報導
    • 校園活動剪影
  6. 學生感言
  7. 人才招募
    • 104人力銀行
    • 1111人力銀行
  8. 執行長信箱
  • 學習與教育
  • 總管理處公告訊息
總管理處 / 最新消息

學術英語能力 培訓不可少

2013.04.01
台灣立報

【台北訊】語言訓練測驗中心(LTTC)執行長廖咸浩說,台灣部分學者缺乏「學術英語」能力,培養人才過程中,缺少相關訓練是主因。

「很多人以為在國外拿了博士回國,英語一定不錯,其實不一定。」廖咸浩表示,台灣學者多半是大學畢業,再到國外念碩博士,英語完全靠自己「磨」,而國外老師也不忍要求,往往只要能「達意」就過關。

廖 咸浩曾在一場座談會上,看到一位教授用破英語簡報,引來全場竊笑。他發現許多台灣學者的詞彙較少,溝通時忽略禮貌,例如在研討會上反駁別人,只懂得說「I don't agree with you」,而不是禮貌多的「May I complicate your argument a little bit」。

廖咸浩認為,國內缺乏系統化的學術英語教學,學界常誤解,以為全英語授課、讀原文書,能訓練出好英語,其實可能適得其反。一位教 授就曾對廖咸浩坦承,大學時讀原文書都是用「照相式閱讀」,只看懂數學公式,無法理解文字解釋,導致知識零碎片段,忽略最重要的推理、整合過程,他說: 「台灣人普遍算術很強,一談到創造性思考,就不行了。」

他不認同大學部過早實施全英語授課,即便是香港大學,牽涉到「靈魂」的課程,就不用英語上,因為華人吸收英語能力有限,教師也不見得能表達清楚,強制實施只會降低課程品質和完整性。

廖咸浩說,越「基本」的課程,越不能用英語教學,而該用中文讓所有人聽懂,「要打破全英語上課的神話。」學術英語素養包含「能力」和「規則」的培養,前者包括詞彙、句型、文法,後者則是合適的表達方式,同時具備兩者,才能與國際溝通,台灣還有努力空間。

>> 後台管理

  您是第 位來賓

版權所有 © 2008-2025 www.north-union.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最佳螢幕解析為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