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回首頁 │ 加入最愛 ON / OFF
  1. 認識北聯文教
    • 執行長的話
    • 經營理念
  2. 師資介紹
    • 國文
    • 數學
    • 英文
    • 自然
    • 社會
    • 班導師
    • 安親課輔
    • 行政團隊
  3. 最新消息
  4. 榮譽榜
  5. 活動花絮
    • 資優競試
    • 超級小子數理菁英競賽 第一回
    • 生命教育系列活動
    • 北聯盃三對三鬥牛賽
    • 歷屆 資優競試
    • 歷屆 部落_森 單字大賽
    • 專業師資訓練
    • 小天使愛心義賣活動
    • 夏(冬)令營
    • 英語成果發表會
    • 活力北聯
    • 媒體報導
    • 校園活動剪影
  6. 學生感言
  7. 人才招募
    • 104人力銀行
    • 1111人力銀行
  8. 執行長信箱
  • 學習與教育
  • 總管理處公告訊息
總管理處 / 最新消息

別再逼孩子把飯吃光

2013.11.13
親子天下
近期發表在美國《兒科》雜誌上的一項實驗發現,超過半數的美國父母會要求家裡的青少年把盤裡的食物全部吃完,不能有剩菜。有三分之一的父母在孩子表示吃飽後,仍要求他們再多吃點,導致孩子常吃得過飽。

「哇,你把飯吃光光了,你好棒!」

「把碗裡的青菜吃掉才可以下桌。」

「飯全部吃完了才可以吃布丁。」

多 數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吃飯,甚至不惜使出鼓勵威嚇、連哄帶騙等各種手段讓他們「把飯吃完」。近期發表在美國《兒科》雜誌上的一項實驗發現,超過半數的美 國父母會要求家裡的青少年把盤裡的食物全部吃完,不能有剩菜。有三分之一的父母在孩子表示吃飽後,仍要求他們再多吃點,導致孩子常吃得過飽。

為 何父母這麼執著於把飯吃完?《紐約時報》網站新聞指出,我們從小被教育不能浪費食物,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父母、祖父母和無數代祖先都活在食物資源匱乏的年 代,那時代的小孩必須充分把握進食的機會,因為下一餐不知道會在哪裡。但如今,我們活在一個有正餐、有下午茶、還可以去夜市吃宵夜、或隨時去便利商店買零 食的世代,小孩多半餓不著,但孩子與生俱來還是有控制飲食的能力。

當父母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時代轉變,仍把焦點放在「吃乾淨的餐盤」而不是孩子真實的「飽足感」時,孩子會逐步喪失自我控制飲食的能力,為日後的飲食問題埋下因子。

美 國賓州兒童肥胖研究中心研究單刀直入檢視從1987年起,要求學前兒「把碗裡的食物吃完」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進食過程中,若孩子過於在意碗裡還剩多少 食物這類外在訊息,即便是吃完高熱量的一餐,他們仍會比更能覺察內在訊息的孩子吃下更多食物。其他研究也發現,被要求要把飯吃光的男孩,外食時會點更大份 的餐點;有肥胖症的成人,對於小時候家裡飲食規範的印象,遠比體重正常的成人深刻,而「把飯吃光」是最常見的規矩。

 

不過,父母在吃飯這件事上給孩子壓力,不只是希望小孩能多吃一點,也希望他能營養均衡、不偏食。 有些人會幫孩子設定進食順序,好比要孩子先吃蔬菜再吃肉,或是多吃健康食物就給點心當獎勵,甚至訓練孩子對把飯吃光光有榮譽感。但這麼做,只會讓甜點、零 食顯得更誘人,反而會消弭孩子選擇健康食物的內在動機。餐桌上太多的討價還價也會模糊焦點,讓孩子沒法專注於內在的飢餓訊息。等他們長大成人後,訓練凌駕 於直覺,他們只知道要埋頭苦吃,把盤裡的食物吃完,卻搞不清楚「飽」的真正感覺。

好消息是,有愈來愈多研究看到注重內在飢餓訊息的好處,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團隊就發現,善用飢餓感和飽足感來引導個人飲食的年輕人,身體質量指數(BMI)比不會這麼做的年輕人低,飲食失調的比率也較低,這樣的女孩也比較不會刻意減肥或暴飲暴食。

在這個豐衣足食、容易養出小胖子的時代,知道自己何時「吃飽了」比把盤子「清光光」更重要。

 

當我們讓孩子專心感受內在飢餓感與飽足感的變化,聽從自己的內在訊息,不僅能減少餐桌大戰,也在幫助他們吃出更健康的未來。

>> 後台管理

  您是第 位來賓

版權所有 © 2008-2025 www.north-union.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最佳螢幕解析為1024X768